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全国火电发电量累计增速由年初的9.7%回落到7月份的0.5%。“与2023年相比,全年燃煤发电耗煤增量同比减少1亿吨左右。”张宏透露。
从耗煤“大户”看,占全国煤炭总消费量近四分之一的冶金、建材两个行业产量持续减少,使得耗煤量持续萎缩。今年以来,水电和新能源替代作用明显增加。张宏介绍,初步测算,2024年全国水电、风电、光伏发电量同比增加4150亿千瓦时,燃煤发电量增量占全国发电量增量的份额由2023年65.5%下降到23.5%,回落42%。大幅增长的进口煤炭对东部地区市场发挥了有效补充作用。近年来,我国煤炭进口量维持在3亿吨左右,2023年跃升到4.7亿
一、产量与消费趋势
❒ 1. 全球与中国煤炭产量
随着全球与中国煤炭行业十年的发展,产量与消费趋势呈现出总量增长与结构分化的特点。在过去的十年里,煤炭行业经历了显著的变革,全球煤炭产量在2024年达到92.4亿吨,中国产量稳定在39亿吨,占全球的51.7%。中国煤炭产量增长6.2亿吨,生产重心西移,新疆增长领跑。 中国经历了从2015年的36.85亿吨到2020年稳定在39亿吨的水平,2025年上半年达到47.8亿吨的增长过程。生产重心逐渐西
2025 年,煤炭市场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,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与国内经济稳步前行的大背景下,其供需格局呈现出复杂而微妙的变化态势。产量、需求与进口这三大关键要素,犹如三条紧密交织的纽带,共同塑造着煤炭市场的未来走向。
产量稳中有升
我国煤炭生产保障能力充足,宛如一座根基深厚的能源堡垒,为市场稳定供应提供着坚实支撑。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、新疆等省(自治区),作为煤炭生产的主力军,先进产能持续释放,成为推动产量增长的核心动力。新技术、新设备的广泛应用,大幅提升了煤炭开采效率;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与管理模式,也为产能的稳定增长保驾护航
姚华军说,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,我国智能矿山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9月,全国建成164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,应用2640台机器人、1328台无人驾驶车辆,1.7万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;露天矿无人驾驶、井下5G专网等场景进入“准成熟期”,如国家能源集团曹家滩煤矿通过“5G+边缘计算”方案,进一步提升了采煤效率。
据《2025智能矿山蓝皮书》预测,2025年智能矿山市场规模将达670亿元,2035年突破1200亿元;到2030年,智能煤矿与非煤矿山市场总规模预计超2.3万亿元。
“尽管目前矿山智能化成果显著,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。”姚华军
近年来煤矿智能化相关政策频出
2020年2月,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,到2025年,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;到2035年,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,构建多产业链、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,建成智能感知、智能决策、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。
2021年6月,国家能源局、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《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(2021年版)》,对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总体要求、总体设计、建设内容、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
煤矿是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,安全性是煤矿生产的核心痛点。煤矿对生产无人化、少人化存在着强烈的诉求。自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指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以来,煤矿智能化相关政策频出,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行业深度融合。在政策支持下,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加速进行,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截至2024年6月底,全国已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201个、掘进工作面2269个。2023年智能化煤矿数量已达758处,产能已达27.7亿吨。从智能化煤矿数量、产能和投资三个维度来看,我国煤矿智能化改造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。在国家政